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主站
+ 中文首页 + English + 校长信箱 + 书记信箱 + 留言板
 学校概况  机构设置  师资队伍  教育教学  科学研究  招生就业  “三边三好”专栏  “三年行动”冲刺实录  合作交流  预决算公开  校园文化 
当前位置: 首 页 > 首页栏目 > 要闻聚焦 > 正文
《云南日报》“辉煌四十年 奋进新时代”专版聚焦滇西学院四十周年校庆
2018-11-16 09:13   供稿:党群处 审核人:邓成甫

今天,《云南日报》在“辉煌四十年 奋进新时代——改革开放云南记录”专版刊发滇西科技师范学院40周年校庆专题文章,全文如下:

潮平风正好扬帆

——写在滇西科技师范学院40周年校庆之际

北方冰雪飞落的时节,滇西的临沧,草木仿佛还在春天,红的红、绿的绿,恣意生长。

2018年11月18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迎来40周年校庆。山海挽手,江河欢歌。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又一次以团结和睦、携手奋进的自信姿态,迎接关注的目光。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也就是这一年,临沧师专班开始招生,知识的种子埋进这边疆的沃土之中。

筚路蓝缕事,栉风沐雨行。从1978年开办师专班,1984年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临沧教育学院,到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再到2015年正式升格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成为省属公立本科院校。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40年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励精图治,奋力前行,有欢笑也有泪水,更多的是山水一样的坚强和柔韧,草木一般的平凡与崇高,生生不息。

在坚持追逐升格本科院校梦想的同时,学校不断探索办学模式的“创新”。立足滇西、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着力培养“品格优秀、基础扎实、技能娴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校以来培养本专科各类专业人才累计达6万余人。学院占地约1100亩,总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约1亿元,纸质图书约80万册。设有14个二级学院,现有本科专业27个、专科专业65个,全日制在校生近12000人。

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确立了“三性、四群、五工程”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思路,即凸显“地方性、应用性、开放性”的办学定位与特色;着力打造服务中缅通道建设、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教师教育和新媒体新工科四大专业集群;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个”就是把学校建设成国内外知名的应用型国门大学,“十”即汇聚十个以上专兼职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百”即汇聚一百名以上的省内知名专家学者,“千”是以东南亚南亚国家为主的外国留学生规模突破千人,“万”是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一万人以上。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断加强专业建设

加强专业建设,凸显专业特色,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修订学校“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动态调整专业的设置,形成专业准入和退出机制。2018年获得教育部批准增设本科专业10个,是全省高校获批增设专业数量最多的院校,也是目前云南省唯一开办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和新媒体艺术两个新兴专业的院校。至此,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已拥有本科专业27个,本科专业建设实现了新跨越。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与台湾朝阳科技大学、中远物流、台湾中华两岸房车协会、滇红集团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甲骨文OAEC人才产业基地筹办大数据学院,与重庆达内软件有限公司筹建智慧教室;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外语类公共课教学改革;将MOOC引入课堂教学,开设了50余门网络课程,初步搭建了学院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提升了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聘请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多位专家到校指导本科教学及专业建设。

该学院申报的《边境国门大学华文教育“六结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新媒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获云南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批云南省黄大年式教学团队;获批云南省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1项;《物联网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和《物联网智能应用综合实验室建设》获批教育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成功申报航空RV(房车)校内实训基地和物联网创新实验实训中心中央财政项目;成功申报“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实现了学院申报国家级和省级质量工程项目的新突破,激发了教育综合改革活力。

外引内培,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乘着党的十九大东风,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汇集优质办学资源,以他山之玉助推跨越发展。聘请南开大学原常务副校长陈洪教授、中央民族大学原校长陈理教授、台北科技大学高宏华教授担任校长顾问;聘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郝时远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李实教授、中央电视台高峰教授等一批知名学者客座讲学;聘请著名艺术家斯琴高娃、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张建国研究员、原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乌尔都语主持Muhammad Tahir Chughtai、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彭文斌教授等一批知名学者到校执教;聘请100余名来自行业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兼职教学。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搭建人才培养的孵育平台,鼓励教师提升学历,申报科研项目,依托“省院省校合作”等项目,分层分类加强教师培训、研修工作,构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与环境。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稳定人才队伍,遴选高层次人才,推动人才政策创新突破和细化落实。教师队伍中教授/副教授200余人、博士/硕士300余人、“双师型”教师260余人。多位教师荣获国家“万人计划”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界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云南省“云岭学者”、云岭教学名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贴”专家、省级优秀教师等各类荣誉称号。

创新体制机制,科学研究异军突起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以平台建设和科研项目为抓手,全面提升应用型国门大学的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获批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省级)智库、云南省首批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云南省红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批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1项;2018年,获国家社科基金立项6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全国综合排名第211位,列云南省高校第5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取得新突破;出版“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丛书”,在国内产生积极反响。成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研究中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一带一路研究院”“国际佤文化研究院”“滇西高原生态特色农业研究院”等多个研究机构。先后举办了“全球化与跨境研究高峰论坛”“第五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高峰论坛”“民航强省视域下航空产业发展前景学术研讨会”,承办了第二届“大西南文学论坛”、中国民族学学会“一带一路视域中的民族、文化、国家”学术研讨会、中国民族理论学会“比较视野下新时期中国特色民族理论与政治的发展”学术研讨会、云南省“新时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现状与趋势”博士后学术论坛等国内外有影响的高端学术会议。主动将学校的发展融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边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的改革发展和边疆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

扩大招生规模,强化就业创业工作

学生是教育教学的活水源头,没有学生就没有教育教学活动。

2018年,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增至近12000人,万人大学目标业已实现。学校落实就业创业“一把手”工程,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每一堂课。连续两年就业率达100%,职业技术类毕业生“双证率”达100%,专升本率达84.87%,是全省实现全员就业的高校。获云南省2017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二等奖和就业创业质量提升奖。“滇西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实践基地”获省级立项。

以师生为本,强化综合服务保障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用心用情解决师生诉求。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生食堂投入使用,教职工食堂成功开办,建成学生宿舍24小时供热系统,一卡通系统改造完成,拓宽教职工健康体检渠道,图书存量稳步增加,校园周边环境不断改善,“wynu.edu.cn”域名投入使用等等。

完成教育卫生“补短板”一期项目,建成总建筑面积3.66万平方米基础设施,综合服务保障能力不断强化。承办了云南省第十五届运动会,获得了省委、省政府及广大运动员/教练员的一致好评,初步建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现代大学校园。

“阳光治校”,全面落实“一岗双责”,健全监察审计监督制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财务管理,基础保障能力不断提升。

先行先试,华文教育展华章

坚持服务中缅通道建设,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努力打造“中国对缅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试验窗口”。

现在校缅甸等国留学生达到203人,短期培训缅甸曼邦地区华文教师111人次,承办云南省侨办两期“缅甸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临沧之行”的活动,在促进民心相通、文化相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得到上级部门及缅北地区政府的高度评价,受到缅甸华文教育界的广泛好评,教育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

深入开展涉缅国别研究,对缅华文教育教学研究取得突破性成就。“边境国门大学华文教育实践与探索”被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8年至今涉缅科研项目立项数达11项,其中9项为省级及以上项目,含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国家民委项目2项。

多措并举,助推精准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以教育扶贫、科技扶贫、文化扶贫助推精准扶贫,积极开展扶贫点农业技能培训,切实提高贫困群众的知识水平和生产技能。多次选派农业技术专家赴扶贫点开展农业专项技能培训。通过“学校+政府+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共建校内“勐来扶贫超市”。着力破除贫困群众不同程度存在的“等靠要”思想。通过拍摄微电影、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组织大学生到扶贫点“三下乡”,激发困难群众内生动力。推行“一村一大学生”,在临沧市每个贫困村每年至少招收一名大学生,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40年,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已经创造了自己的辉煌。这辉煌有如初升的太阳。立德修身、笃学尚行,在崭新的历史机遇中,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

本文刊登于《云南日报》2018年11月16日08版(记者李春林 谢进)

附件【《云南日报》2018.11.16第8版.pdf已下载
上一条:校党委书记张中义调研40周年校庆筹备工作
下一条:【临沧日报】不忘初心育英才 牢记使命谱新篇——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建...
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版权所有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Copyright©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安网备53090202000056号      滇ICP备16007633号-2
学校地址: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学府路2号   邮 编:677000  联系电话:0883-8882608(办公室)  0883-8882885(传真)  0883-8882659(招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