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11月16日,《临沧日报》在“壮阔东方潮 奋进新时代---庆祝改革开放40年”专题刊发滇西科技师范学院40周年校庆专题文章,全文如下:
筚路蓝缕创伟业,薪火相传四十载。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与中国改革开放同行、与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同步。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2018年11月18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将迎来40周年校庆。

时序更替,梦想前行。
学校肇始于1978年开始招生的临沧师专班,1984年,为适应全省成人高等教育的需要,经云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临沧教育学院,2007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校的办学体制由成人高等教育改制为普通高等教育,开启了临沧高等教育发展的新篇章。2015年教育部批准设立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成为省属公立本科院校。

学校立足滇西、服务云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着力培养“品格优秀、基础扎实、技能娴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建校以来培养本专科各类专业人才累计达6万余人。
党建引领锻造学校发展引擎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以党建为引领,厘清办学定位与思路,明确发展目标。
过去一年,滇西科技师范学院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紧紧围绕“三性四群五工程”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凸显地方性、应用性、开放性的办学定位与特色,着力打造服务中缅通道建设、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教师教育和新媒体新工科四大专业集群。
同时,深入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个”就是把学校建设成国内外知名的应用型国门大学;“十”即汇聚十个以上专兼职的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百”即汇聚一百名以上的省内知名专家学者;“千”是以东南亚南亚国家为主的外国留学生规模突破千人;“万”是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一万四千人,把学校建设成国内外知名的应用型国门大学,学校面貌发生重大改变。

一年来,学校深入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实施“基层党建巩固年”,推进党支部规范化建设。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引领提升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同时,学校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治理体系,全面推进依法治校。
不忘初心,一以贯之,方得始终。建校以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加强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注重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科学谋划发展大局,统筹推进各项全局性、长远性重点工作,明确了“地方性、应用性、开放性”的办学定位,理清了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的办学思路,学校今后的发展方向、路径和重点更加明确。
学校招生规模稳步扩大,今年新生共报到3926人,报到率创历史新高。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增至11000余人,学校落实就业创业“一把手”工程,使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每一堂课。专升本人数逐年提高,2017届毕业生专升本录取率达84.87%,就业率达100%,是全省唯一一所实现全员就业的高校,创历史新高。获云南省2017年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二等奖和就业创业质量提升奖。 “滇西创新创业人才教育实践基地”获省级立项。
打造队伍教育教学相得益彰
筑巢好引凤,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搭建人才培养的孵育平台,鼓励教师提升学历,申报科研项目,依托“省院省校合作”等项目,分层分类加强教师培训、研修工作,构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与环境。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稳定人才队伍,遴选高层次人才,推动人才政策创新突破和细化落实。多位教师荣获国家“万人计划”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国家级人选、国家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界人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云南省“云岭学者”、云岭教学名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专家、“省贴”专家、省级优秀教师等各类荣誉称号。2017年晋升教授7人,其中破格晋升教授2人,晋升副教授14人,其中破格晋升副教授1人。该校教师在省级及以上教学技能竞赛中获奖6人次。

同时,加强内涵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调整专业结构,打造特色专业学科,加强内涵建设。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主动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需求,主动适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育和增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所需的新专业。
把握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立大数据学院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示范学院,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
此外,在特色发展,培育优势专业上下功夫。学校加强专业建设,凸显专业特色,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模式改革,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修订学校“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动态调整专业的设置,形成专业准入和退出机制。
2018年度该校是全省高校获批增设专业数量最多的院校。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工程和新媒体艺术等专业系云南高校首次获批设置的新专业。至此,该校已拥有本科专业27个,本科专业建设实现了新跨越。
学校与台湾朝阳科技大学、中远物流、台湾中华两岸房车协会、滇红集团等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甲骨文OAEC人才产业基地筹办大数据学院,与重庆达内软件有限公司筹建智慧教室;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外语类公共课教学改革;将MOOC引入课堂教学,开设了50余门网络课程,初步搭建该校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提升该校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聘请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多位专家到校指导本科教学及专业建设。
该校申报的《边境国门大学华文教育“六结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新媒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获云南省第八届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批云南省黄大年式教学团队;获批云南省教育综合改革重点项目1项;《物联网专业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改革》和《物联网智能应用综合实验室建设》获批教育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成功申报航空RV(房车)校内实训基地和物联网创新实验实训中心中央财政项目;成功申报“云南省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实现学校申报国家级和省级质量工程项目新突破,激发了教育综合改革活力。
内外兼修以文化人润泽无声
“校风和学风,犹如阳光和空气决定万物的生长,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长。”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学校加强校风学风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启动校风、学风建设年活动,以机关工作作风、教风、学风建设为重点,以强化管理为突破口,落实校领导督导教学制度,加强校风学风长效机制建设,使学校发展做到治理有方、管理有序、校风清正。
同时,学校以平台建设和科研项目为抓手,全面提升应用型国门大学的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科研工作实现了新跨越。学校获批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省级)智库、云南省首批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近3年获批立项纵向科研项目21项,其中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立项6项,其中1项重点,全国综合排名第214位,列云南省高校第5位。先后获国家专利48项,获省部级以上教学科研成果奖20余项,获云南省社会科学特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2项,获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6项;获省厅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70项。党政机关采纳的咨询报告82件;多份决策咨询报告专版刊发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要报》、教育部《高校智库专刊》呈报党和国家领导人资政,1项决策咨询报告获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设有“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研究中心”“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中心”“一带一路研究院”“国际佤文化研究中心”“滇西高原生态特色农业研究院”“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国门高校国学研习中心”“云南少数民族廉洁文化研究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是全国首个“民族团结进步协同创新中心”的核心协同单位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合作单位;与滇红集团联合建立滇红茶专家工作站。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系列学术讲座,协办第五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全球化与跨境研究高峰论坛”“民航强省视域下航空产业发展前景学术研讨会”,承办了第二届“大西南文学论坛”,云南省语言学会年会等。

自建校以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化建设富有成效: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办好“道德讲堂”“立德大讲堂”“国学堂”“雨和讲堂”等,着力强化全校师生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态价值观教育,利用“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强师生的爱国情怀和国家意识。
——持续深化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充分发挥学校道德讲堂作为临沧市道德讲堂总堂建设的优势,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身边人帮身边人,激发师生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和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
——持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我们的节日”为主题,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重要传统节日以及临沧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泼水节、火把节、新米节等,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健康的民俗文化活动。
——重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积极参加分层推选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宣传活动,激发师生的思想认同、情感共鸣和效仿意愿。
——扎实有效的文化建设显著增强了师生员工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学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学校先后获省级文明单位、第一届省级文明校园表彰。
先行先试开拓国门办学路径
过去一年,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坚持服务中缅通道建设,努力打造“中国对缅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试验窗口”。
现在校缅甸等国留学生达到203人,短期培训缅甸曼邦地区华文教师111人次,承办云南省侨办两期“缅甸华裔青少年“寻根之旅”临沧之行的活动,在促进民心相通、文化相通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得到上级部门及缅北地区政府的高度评价,受到缅甸华文教育界的广泛好评,教育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
学校深入开展涉缅国别研究,对缅华文教育教学研究取得突破性成就。该校“边境国门大学华文教育实践与探索”被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8年至今涉缅科研项目立项数达11项,其中9项为省级及以上项目,含国家社科基金项目4项、国家民委项目2项。

去年,学校招收了来自缅甸、泰国、韩国等国留学生80余人,3名留学生获得省政府奖学金。
自学校建校以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对外合作交流成果丰硕:——该校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倡议机遇,加快教育国际化步伐,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与海外交流,倾力打造“中国对缅高等教育交流合作试验窗口”。引进外国专家在校任教、讲学或合作研究。选派师生赴国(境)外交流或研修,赴缅甸、泰国等培养华文教师1200余人次,与缅甸、泰国、印度、韩国、新西兰、英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文莱等国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招收缅甸、泰国等国留学生150余名。
——承办了“中国寻根之旅七彩云南临沧行―中华文化课堂”夏令营等活动,培训华文教师450余名,积极推进中华文化走出去。
——学校还与台湾多所高校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开展“3+1”“2+1”的人才培养;并与台湾西部开发公司、台湾中华普洱茶协会合作建立了云台茶学院,联合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及高原特色农业产品开发,弘扬中华茶文化,助力云茶产业实现新跨越。
据了解,今年,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积极拓展对外合作交流渠道,提升对外交流合作质量,将进一步扩大留学生招生规模,突破区域局限,以华文教育助力教育对外开放,努力寻求扩大对外交流合作深度和广度,不断提升国内外知名度。
四十年,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已经创造了自己的辉煌。这辉煌有如初升的太阳。
当太阳未到中天时,晨起的人们应当习惯经受微微的寒意,和探索薄明中还不太看得清楚的道路。会有坎坷险途,会有山岚雾雨,会有泥流崩石,也会有深自远源的震感和撼动。
但太阳已经升起来了!
立德修身、笃学尚行,在崭新的历史机遇中,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必将焕发出新的生机。
(本文刊登于《临沧日报》2018年11月16日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