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主站
+ 中文首页 + English + 校长信箱 + 书记信箱 + 留言板
 学校概况  机构设置  师资队伍  教育教学  科学研究  招生就业  “三边三好”专栏  “三年行动”冲刺实录  合作交流  预决算公开  校园文化 
当前位置: 首 页 > 首页栏目 > 要闻聚焦 > 正文
两位专家翩然来 教育理念换新装
2010-04-03 17:13   党委宣传部 审核人:

(校党委宣传部文/张玉超 图/陈奇云)2010年3月31日下午和4月2日下午,临沧市教育局特级教师刘开明,云南大学董云川教授先后莅临临沧师专举办精彩讲座,给临沧师专教职工带来教育领域新的“气象信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呼唤新思考

刘开明作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专题讲座。他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社会政治背景、教育自身存在的主要问题、课程改革目标、新课程的结构、新课程的特点、新课程对教师教育理念的要求等方面全面地介绍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情况。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之一,关系着培养什么样的人、讲授什么内容、采取怎样的培养方式。代表着国家意志,体现着民族精神,反映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决定基础教育的质量,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实现了“人人有学上”以后,我们需要关注的是“人人上什么学”。

旧的课程体系是传统的学科课程,忽视对学生学习习惯和人生态度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实践和经验。在课程实施中,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采用讲授、灌输方式,忽视交流、合作、主动参与、探究等学习方式。课程观念陈旧,对课程构成理解狭隘。课程中老内容出不去,新内容又必须进来,内容膨胀,加重了学生和教师的负担,导致教育脱离实际需要,用非所学。满堂灌,题海战术,频繁考试,体罚,办各种类型补习班,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逃学作弊愈演愈烈。课程评价扭曲,重视成就性评价,忽视诊断性评价;重视结果性评价,忽视发展性评价;重视终结性评价,忽视过程性评价;重视量化评价,忽视定性评价;重视科学性评价,忽视人文性评价等等。

课程改革将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创造条件开设选修课程。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艺术、美术课中加强写字教学。为使学生在普遍达到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有个性的发展,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设必修课的同时,设置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开设技术类课程,积极试行学分制管理。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可根据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因地制宜地设置符合当地需要的课程,深化“农科教相结合”和“三教统筹”等项改革,试行通过“绿色证书”教育及其他技术培训获得“双证”的做法,城市普通中学也要逐步开设职业技术课程。

课程改革制定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采用《国家课程标准》取代《教学大纲》,新课程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促使教师角色发生了转变,它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教师职责也由此发生转变,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变为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帮助学生检测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和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

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起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价值取向的教育理念,树立起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的教育理念,树立起终身教育观念。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素养,现代化的教育教学观念,有课程开发的能力,有整合课程资源的基本能力,有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能力,有指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有创设丰富教学情境的能力,有善于发现学生个体差异和经验积累的能力,有引导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能力,有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预见和处理的能力。

基础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基础,基础发生了变化,必然牵动高等教育发生变化。刘教授的讲座结束后,董大校副校长要求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有机融入临沧师专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讲授、教师队伍建设、对学生的考评方式等方方面面。

教育理念当如斯为师办学者当如此

董云川教授的讲座风趣幽默,引用的大量事例和话语生动形象,贴近现实,感染力极强。董教授无多媒体演示文稿,亦无纸稿,保持站立演讲,巧用肢体语言,整场讲座结构紧凑、主题鲜明。

董教授指出,工作不只是一种吃饭的资本,而是一个人为党、国家和人民毕身奋斗的舞台,对于自己的职业,要忠诚,要有强烈的职业神圣感。作为临沧师专的教师,应该为自己是一名边疆高校的教育者,为边疆发展输送人才而感到自豪。

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健康快乐的人。当好一名教师要有“三心”,即对学生的爱心、对岗位的责任心和对学科的敬畏心。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艺术的关系,解决真善美的问题。让学生从身、心、灵三方面全面得到发展。“身”解决的是学生的健康问题,“心”解决的是学生的知(知识)、情(情感)、意(意志)问题,“灵”解决的是信仰问题。

办学要坚持两个“义无反顾”,即对办学流程、规范,学术研究等永远要义无反顾地追求高标准高质量;还要义无反顾地坚持办学本土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办学不贪大,而求特,要围绕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办出特色。

董教授还用一个很巧妙的公式提出,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ABC,即态度,扎实的基础工作和沟通的艺术。英文字母表中从A至Z分别对应数字1至26,A代表attitude(态度),B代表basic(基础),C代表communication(沟通),各字母数相加的数字大小表示其重要程度,摆在首位的“态度”,各字母所代表数字相加,刚好是100,验证了态度决定一切的道理。

那校长用两个字表达了听完讲座的感受:解渴。并聘请董教授为学校的客座教授。

两次讲座后的如潮掌声,既是表达对教授们的谢意,也是一种收获新知后的有感而发。

上一条:丰碑前体味入党誓词真谛
下一条:临沧师专着眼长远 高标准把住进人质量关
返回首页】   【返回上一页

版权所有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 Copyright©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滇公安网备53090202000056号      滇ICP备16007633号-2
学校地址:云南省临沧市临翔区学府路2号   邮 编:677000  联系电话:0883-8882608(办公室)  0883-8882885(传真)  0883-8882659(招生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