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张桂梅思政大讲堂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分课堂主题活动举行。基层干部、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接力开讲,以亲身经历践行“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的“三好”嘱托,为在场师生展示了爱国守边基层干部和青少年学子的行动与担当。校党委副书记施勇出席活动。

从“带头富”到“共同富”:基层干部的守边担当
“一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千山万山,中国共产党是靠山;千好万好,中国共产党最好,千户万户,中国人民最幸福!”沧源佤族自治县勐董镇龙乃村党总支书记赵爱军的开场白,道出了边疆村寨基层干部的初心。1960年回归祖国的龙乃村,是“茅草房、泥巴路、脏乱差”的边境穷村。2000年,经商致富的赵爱军在老党员“三顾茅庐”下接过村组干部重担,立下“当不好就不当”的誓言。他秉持“做事不贪心、做人不贪心”的廉洁准则,推动村寨从“茅草房变安居房、泥巴路变水泥路”,他25年如一日巡边护界,曾雨夜追截偷渡者至悬崖边,用“党徽是承诺,更是为人民服务的心”诠释守土有责。

从“受助者”到“助人者”:青年学子的边疆情怀
“让每一颗边疆留守童心都在诗歌里开花。”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亚洲微电影学院学生石哏练以“诗教润心”情怀项目讲述青春担当。2021年起,她与三下乡团队一起走进永德县乌木龙乡,用诗歌陪伴留守儿童,将孩子的心事编成诗集,用持续陪伴回应“你们来了又走”的呼唤。项目获教育部、团中央表扬,她本人成绩优异,保持学业与综合测评双第一,用专业力量为边疆治理添砖加瓦,践行“把青春理想融入边疆发展”的誓言。

从“石榴籽”到“接班人”:少年一代的薪火相传
“佤汉一家亲的理念,是刻在骨子里的信仰。”沧源佤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学生董旭西以龙乃村回归故事为切入点,讲述家乡从“殖民地孤儿”到“现代化幸福村”的蜕变,细数198名大学生、10名现役军人的培养成果,誓言“让团结之光在南疆闪耀”;临翔区凤翔小学学生周羽婵用“25年”,还原赵爱军巡边轨迹,并联想到父亲驻村帮扶的乡村振兴故事,称“爸爸的破球鞋写着共产党员的答卷”;临翔区蚂蚁堆乡新塘房完小学生朱雨婷则以“爱国小喇叭、行动小标兵、知识小卫士”的“三小”行动,提出“小小的我有大大的爱国心”,稚嫩话语道出赤子情怀。



思政铸魂守边疆:从课堂到热土的生动实践
这场“大思政课”打破讲台边界,让基层故事成为教材,让实践行动成为课堂。从“堡垒支书”到“诗歌使者”,从“青春宣言”到“童声接力”,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讲述者,共同勾勒出“党建引领、全员参与、代代相传”的边疆治理图景。学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院长杨明艳在总结中说:“爱国守边不是口号,是从守边人到接班人的薪火传递,是从课堂理论到田间地头的实践扎根。”
此次活动通过“大思政课”的浸润,为边疆地区凝聚了精神合力,更多师生将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融入边疆热土,让“三边三好”的种子在云岭南疆生根发芽,共同奏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大理大学、楚雄师范学院、滇西应用技术大学等19所学校有关负责人;临沧市委宣传部、临沧市教育体育局、临沧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12家相关单位代表;学校有关职能部门、群团组织、教辅单位负责人,部分二级学院负责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代表参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