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语言接触影响族群认知
主讲人:张积家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张礼芳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教授、科技处处长
时间:2019年11月15日(14:30-16:00)
地点: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同声传译室
讲座概要:
多民族国家由多个民族和族群组成。每一个体都处于各种民族或族群关系中,需要与其他民族和族群的人协作。“西迁”使我国锡伯族分居于新疆和东北地区,走上了不同发展道路。生活在新疆的锡伯族处于多元语言文化格局中,不仅保留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也汲取周边民族的语言文化营养,被称为“翻译天才”;生活在东北的锡伯族与汉族融合,逐渐失去了本民族的语言和文字,通用汉语和汉字。采用经典认知转换任务和联合认知转换任务,对比新疆锡伯族和东北锡伯族在个体情境下和社会情境下的认知转换功能,探讨多元语言文化对认知转换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个体情境下,新疆锡伯族的转换代价更小;在社会情境中,新疆锡伯族的联合机制更容易被激活,他们分配认知资源去表征同伴的任务,自我–他人的整合程度更高。整个研究表明,多元语言文化提升个体的认知转换功能。本研究结果为多民族国家的文化和心理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
主讲人简介:
张积家,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民族心理学专委会主任,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心理与教育重点研究基地主任、国家民委民族语言文化心理重点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心理学报》、《心理科学》、《心理学探新》编委。研究领域为认知心理学和语言心理学,主要包括心理语言方向、特殊教育方向、民族心理与认知方向等。

题目:儿童青少年健康人格及其教育
主讲人:许燕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陈春莲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教授、教师教育学院副院长
时间:2019年11月15日(16:10-17:40)
地点: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同声传译室
讲座概要:
人格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想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人格体现了一个人的特点和与众不同。儿童青少年人格发展的特点、规律和影响因素的研究对于推进我国儿童青少年教育有重大意义.人格成长可从乐观、韧性和希望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判断和发展,家庭与学校教育中对于儿童的人格成长也可以从这三方面进行观察、理解和引导。讲座介绍人格研究的八大主题,并从人性哲学,人格结构,人格动力,人格发展,人格变化,人格成因,人格异常,人格评荐这几个角度进行了剖析。
主讲人简介:
许燕,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前任理事长,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理事长,北京心理学会副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心理测评;工作压力与心理枯竭,领导者的心理特征及其测评,心理绑架与腐败心理,善恶人格与道德心理,儿童青少年健康人格及其教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