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上午,由《社会主义研究》编辑部主办,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承办的第六届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主编高层论坛暨“中国共产党百年边疆治理探索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术研讨会在我校举办。中共中央党校《理论视野》副主编胡振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科学》副主编张静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外社会科学前沿》常务副主编杨嵘均教授,湖北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刘伦文教授,《社会主义研究》常务副主编王建国教授,贵州省社会科学院《贵州社会科学》编辑部主任黄旭东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王长华教授,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老挝-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钮菊生教授,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方文教授、王淼教授,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校长、博士生导师王德强教授等8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

王德强在开幕式致辞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着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增强各族人民凝聚力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必要条件,是维护边疆安全、推进边疆民族团结进步建设的重要前提,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只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具体民族工作实践相结合,才能推进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事业向纵深发展;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凝聚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大合力。

王长华在开幕式致辞中强调华中师范大学与云南省的深厚情谊,由华中师范大学主办的《社会主义研究》期刊坚守社会责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宣传阵地。此次研讨会将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深刻理解。

胡振良在研讨会上作了“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与构建”的主题报告,提出应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讲话”为指引高度探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层逻辑,不断增强“五个认同”,以理论逻辑层面构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这也是在中华民族百年复兴的大业中,期刊从业者肩负的社会责任。
会上,《湖北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刘伦文作了题为“社会科学期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责任”的主题发言,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包安作了题为“党的领导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交流发言,云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曹甜甜作了题为“契合、嵌入和优化:云南民族地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的交流发言。
本次研讨会积极响应新时代边疆发展、边界和谐稳定和民族工作创新推进方略,为服务国家和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发展集思广益、凝聚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