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时代 谱写新华章
——在2020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校长 博士生导师王德强
2020年9月25日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在这里举行2020——2021学年开学典礼。首先,我谨代表全校师生向2020级新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是云南省最年轻的本科院校,她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活力。近年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确立了“三性四群五工程”的办学定位与发展思路。“三性”就是要凸显“地方性、应用性、开放性”的办学特色。“四群”就是要着力打造服务中缅通道建设、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教师教育和新媒体新工科新农科四大专业集群。“五工程”就是要实施“个十百千万”工程;在不远的将来把学校建设成国内外知名的应用型国门大学,汇聚十名以上专兼职国家级教学名师、百名以上专兼职的省级教学名师,留学生规模要突破一千人,在校生规模保持在一万二千人以上。
近年来,学校紧紧围绕“三性四群五工程”的办学定位和发展思路,秉承“立德修身、笃学尚行”的校训,坚守“立德与树人相长、科技与人文交融”的办学理念,不断彰显“地方性、应用性、开放性”的办学特色,解决了多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办成了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情,全面推动了学校的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校园规划用地总量大幅拓展,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将三所中专学校的校舍及用地划归我校。内培外引,师资队伍建设迈出新步伐。聘请著名艺术家斯琴高娃教授、中科院“百人计划”张建国教授、西南大学汤绍虎、龚正礼教授等一批知名专家到校执教;近期还将有一批华中科技大学和西南大学的教授到校执教。多位教师荣获国家万人计划、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宣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暨文化名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云岭学者、云岭教学名师、云南省文化名家、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青年拔尖技术人才等称号。2020年18名中青年教师考取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等校博士研究生。专业建设成效显著,省教育厅专家组高度评价我校专业建设成效,学前教育、审计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美术学等多个专业达到国内平均水平。服务中缅通道建设、高原特色生物产业、教师教育和新媒体新工科新农科四大专业集群初步成型。深入实施教学信息化改革,学校获评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智慧教学创新应用示范单位”,信息化教学水平列云南高校前列。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水平日益提高。我校毕业生在6.13全省事业单位考试中面试通过率达48.61%。毕业生就业率连续三年居云南高校前列。我校学生荣获世界级奖项2项、国家级奖项7项、省级奖项126项。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入推进,与清华启迪、超星集团、甲骨文、滇红集团等有影响的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去年我校与华中科技大学、西南大学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学校将充分利用对口支援高校的优质办学资源,服务同学们的成长成才,已推选23名优秀本科生到西南大学交换学习。科学研究再上新台阶。获批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基地,中国特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省级)智库、云南省首批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云南省红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云南省佤族历史文化研究创新团队;近年来学校共立项国家社科及自科基金项目20项(其中重大招标项目1项);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4项,居州市院校前列,省社科基金立项7项,列云南省第五位,州市院校第一。上级主管部门表扬我校“近年来,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申报及立项工作异军突起,成绩显著”。在金平果《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20-2021)》中,我校全国排名662位,云南省排名15位。一所山环水绕、春和景明、欣欣向荣、人文荟萃的应用型国门大学矗立在祖国的西南边疆,成为滇西高原璀璨的人文名片。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我们的祖国正昂首阔步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同学们人生的黄金时期,将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同行并进,也面临世界格局百年未有之变局。你们生逢其时,也重任在肩。2020年是学校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的关键时期,学校根据高等教育发展大势,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理念,全面推进学分制改革,建立健全选课制、导师制、学分计量制、学分绩点制、重修制等制度体系,建成更加科学有效的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教学信息化改革,提高学校教学信息化水平;围绕专业综合评价,加强一流课程建设,探索同步课堂、跨校联考等教学新模式;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深化大学外语、高等数学、思政课等课程的教学改革;强化职业能力与技能培训,全面提高过级率、升学率和高质量就业率。推动“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引导学生更多的把精力投入到学本领、长才干上,让学生忙起来,让教学活起来,让管理严起来,让毕业难起来,让质量提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发展潜能,为学生成长成才打开通道、拓展空间。学校将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质量,办学生满意、家长放心、社会认可的大学。

今天的开学典礼,也是同学们步入大学的第一课。如何开启大学生活的新征程,如何实现未来的人生梦想,作为校长,我想和同学们做以下分享与共勉。
首先,要志存高远,做勇担使命的追梦者。志存高远就是要有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信念。远大的理想烛照前行的道路,崇高的信念激发蓬勃的动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奋起寻求救国救民、振兴中华的道路,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马克思主义犹如壮丽的日出,照亮了人类探索历史规律和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大学时期是形成和确立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也是我国大学最鲜亮的底色。希望同学们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为成长成才打下科学思想基础。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要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真才实学,更要有高尚品德。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爱国主义始终是激昂的主旋律,始终是激励中华民族奋发图强的强大动力。时间之河川流不息,每一代青年都有自己的际遇和机缘,离开了祖国需要、人民利益,任何孤芳自赏都会陷入越走越窄的狭小天地。你们是与新时代同行并进的一代,新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期。希望你们立鸿鹄之志,勇担民族复兴的使命,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将自我的价值实现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聪明才智。
其次,要自强不息,做勤奋上进的圆梦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同学们,你们成长在美好的新时代,我们的祖国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你们也生活在国际形势风云激荡、错综复杂的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当今时代,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既为青年人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年人不断提升能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天上不会掉馅饼,努力奋斗才能梦想成真。成功的人生往往都是在屡败屡战的千锤百炼中浴火重生,最终迎来人生的高光时刻。同学们,前进途中,有平川也有高山,有缓流也有险滩,有丽日也有风雨,有喜悦也有哀伤。要正确对待一时的成败得失,处优而不养尊,受挫而不短志,要使顺境逆境都成为人生的财富而不是人生的包袱。在顺境中要不骄不躁,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刚毅坚韧,自强不息,谱写精彩的人生华章。
第三,要知行合一,做脚踏实地的建设者。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大学时代是人生最重要的知识、素质、能力的积累阶段,需要像海绵汲水一样汲取知识。知识是每个人成才的基石,在大学时代一定要把基石打深、打牢。不能满足于碎片化的信息、快餐化的知识。要通过学习知识,掌握事物发展规律,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要惜时如金、孜孜不倦,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琢磨其所以然。但学到的东西,不能停留在书本上,应该落实到行动上,做到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希望同学们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增长知识,提升素质,增强本领。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注重在实践中学真知、悟真谛,用真才实干为青春的理想插上腾飞的翅膀。
第四,要心怀感恩,饮水思源,做合格的接班人。感恩是向善的缘起。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要感恩父母和师长,他们将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你,让你拥有了生命、掌握了知识和本领、懂得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延伸,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好。在这场波澜壮阔的抗疫斗争中,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无比坚强的领导力,是风雨来袭时中国人民最可靠的主心骨;中国人民所具有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是战胜前进道路上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显著优势,是抵御风险挑战、提高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保证。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我们感恩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统揽全局、果断决策;我们感恩敢于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中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我们感恩广大医务人员白衣为甲、逆行出征,舍生忘死,挽救生命。同学们,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你们既面临着难得的建功立业的人生际遇,也担当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时代使命。机遇的大门永远向着那些心怀感恩、勇于担当、敢于创造、乐于奉献的人敞开。希望你们一路向前,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回报国家,奉献社会。

同学们,你们刚刚经历了抗疫和高考的双重考验,你们用勤奋刻苦和坚韧不拔意志迎来了新的征程。希望你们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珍惜大学时光,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知行合一,心怀感恩,依靠勤奋和汗水开启人生新的征程。
同学们,你们对知识的渴求,对创新创业的憧憬,对成长成才的期盼是学校办学的源头活水,相信你们的到来必将为学校跨越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我们热切期待用你们的蓬勃朝气,激荡滇西学府的人文日新;以你们的青春无悔,续写滇西校园新的华章。
最后,祝愿同学们在美丽的滇西校园,丰厚学养、增长本领、历练品格、强健体魄、结交良师、收获益友,度过人生中最精彩、最美好的时光!
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