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建设下我是谁
各方名家聚首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畅谈“一带一路”建设
(党委宣传部 张玉超)在苍翠的旗山脚下,秋末冬初的校园时而雨后薄雾轻笼,时而湛蓝天空艳阳高照,西河流水潺潺,树上鸟儿欢唱,早读书声朗朗,琴房乐声悠悠......一切似乎没有变,一切又似乎悄然在变,不变的是这如诗如画的,日渐增彩的美景,在变的仿佛是:满院美景关不住,尊贵宾朋四面来!有小联合国之称的北京语言大学与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合作挂牌成立了“一带一路”研究院和华文学院。挂牌当天还举行了关于“一带一路”建设与临沧发展的高端论坛,七位国内知名专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各自的见解,智慧的声音在这里真实响起,前瞻的思想在这里真实流淌。
一个人,只有将其命运与国家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才能有所成就,对于临沧和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也如此,在新时代的召唤下,该认清新使命,该透彻地明确:我是谁?(包括“我要做什么?”和“怎么做?”)七位专家的解析对回答这个问题很有帮助!
北京语言大学校长崔希亮:知悉语言、文化、国情、舆情是“一带一路”建设的敲门砖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到的国家多,语言多样、文化多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国之交建立在彼此语言相通和文化相知的基础上。语言相通,民才能相近。入境问俗,入国问禁,入门问讳,了然文化,民才能由近而亲。
崔希亮通过讲述中国留学生带酒到沙特阿拉伯的案例来说明了解别国文化的重要性和民间外交的重要作用。在沙特阿拉伯是严格禁酒的,中国留学生因带酒被判16鞭刑(可致死),最终通过民间外交,老国王阿卜杜拉给予赦免。
崔希亮强调要做好国别研究,深入研究别国国情和舆情,尽可能全面细致准确地掌握别国历史、现在和预判未来的情况,探明别国官方、学界、媒体、老百姓的想法、说法和做法。
针对知悉别国语言、文化、国情、舆情,北京语言大学准备新增设马来语、希伯来语、土耳其语等小语种专业,成立了国别与区域研究中心和媒体研究中心。
崔希亮说,与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合作成立“一带一路”研究院和华文学院是北京语言大学立足自身使命,在更广范围内求解“一带一路”建设。第一,要为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的发展作贡献,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合作出成果;第二,要为临沧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乃至整个云南省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做贡献。
同为高校,共谋为“一带一路”建设服务,滇西科技师范学院肩负的使命与北京语言大学在某些层面上是近似的。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所长杨晓东:“一带一路”建设是幸福路、必由路,云南是重点门户,临沧发展要“四融入、三对接、一构筑”,“一带一路”研究院和华文学院要“四研究”
杨晓东首先详细介绍了“一带一路”建设这条幸福路和必由路。
“一带一路”建设涉及五条国际大通道,包括三条陆路和两条水路。第一条陆路通过中亚经俄罗斯、地中海,到阿姆斯特丹;第二条陆路通过中亚经伊朗、伊拉克,到波斯湾;第三条陆路通过云南经南亚到印度洋。第一条水路经南亚东南亚、印度洋、波斯湾到北非(也涉及到云南);第二条水路到朝鲜、日本。国内,新疆和福建作为陆海两翼的核心区。
五条国际通道沿线国家有20多个,关联国家有40多个,人口44亿,占世界人口的63%,经济规模21万亿,占世界的29%,全程8.1万公里,包括欧亚铁路网。
除此之外,“一带一路”建设还正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全面打造互联互通的网络新格局。
“一带一路”建设是打破世界一极,走向多元多极的时代召唤,是经济全球化在更广市场范围内实现资源自由高效配置,加速生产力更新升级的迫切要求,还是政治互信、文化互通的桥梁。
“一带一路”建设的途径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
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云南是连接交汇“一带一路”的战略之地,沟通南亚东南亚的通道枢纽,承接重大产业转移和产业聚集的基地,与南亚东南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和窗口,沿边自由贸易实验区。
杨晓东还为临沧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支招:“四融入、三对接、一构筑”。
“四融入”,即临沧发展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总体理念、总体规划、整体机制、整体产业布局。
“三对接、一构筑”是临沧近期要抓好的工作:与国家、云南省的政策对接;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等区域合作开放平台对接;发掘自身优势,与国际文化旅游发展对接;加快构筑一个现代的立体的交通网络(公路、铁路、航空)。
最后,杨晓东为“一带一路”研究院和华文学院指出了四个研究方向:开展体制机制改革和创新创业研究,焕发当地年轻人,包括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激情;开展区域合作和对外开放研究;开展产业提质增效和培育生态绿色产业的研究,延伸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开展文化交流、旅游资源开发和品牌塑造研究。
民建中央委员、中国经济时报社副社长高峰: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专工细作、创造新闻点
高峰说,做任何一件事有“三要”:要做出成效,要产生价值,要扩大影响。
对于北京语言大学和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合作成立“一带一路”研究院和华文学院这件事,高峰提出四点建议: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专工细作、创造新闻点。
同时,高峰详细阐述了这四点建议的内涵。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大处着眼,就是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来审视客观环境。在我国,总结起来有国内和国际两大战略,国内战略是转变发展方式,国际战略就是“一带一路”建设。国内和国际战略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的。近期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建设开放型经济强国,通过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点实施“一带一路”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推动东西双向开放,促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扩大沿边开发开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小处着手就是要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方面找到突破口、切入点和抓手,大处着眼是抬头看路,小处着手是低头拉车。
专工细作就是要在这个不缺思想,不缺理论,不缺观点,不缺创意,不缺经验的时代,秉持踏踏实实干到底的精神,如德国专注某一零部件的百年小企业一般,找出自身优势,将它做足做通做透。
创造新闻点要借鉴品牌营销模式,做到“三个一”:第一、唯一、万一。“第一”就是人有我优;“唯一”,就是人无我有,不可替代;“万一”,就是创制小概率的事件,从新闻传播角度而言,“万一”是最有价值的。
复旦大学教授刘永涛:“一带一路”建设面临域内域外双重挑战,应当用真诚开展国际动员,应当加强同中小国家的关系研究和风险研究,应当同域内已有合作机制相协调
刘永涛分析说,“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域外挑战,主要表现在一些域外大国(如美国)和区域性大国的干扰和影响。
域内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域内一些国家对“一带一路”建设的解读有失偏颇,对此还存有疑虑;第二,域内一些国家宗派纷争,内部动荡,极不稳定。
刘永涛指出,在应对挑战中,国际动员的先锋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最好的国际动员就是真诚,让域内国家看到中国的诚意。诚意既要通过话语来传递,也要通过行动来表达。在行动上,中国要积极做一些早期项目,出成果、出经验,让域内国家都能尝到甜头。中国牵头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就是展示诚意的好方式。
刘永涛强调,要加强同中小国家的关系研究。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大国之间的国际关系,同中小国家的关系研究非常缺乏。“一带一路”域内的国家里,中小国众多,大国关系时常又受到中小国行为的影响,因此,同中小国家的关系研究显得异常重要。
刘永涛强调,还要加强风险研究。“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高风险事业,政治、经济、宗教等方方面面潜存风险,只有较为准确地预判可能存在的风险,才能预备规避之策,将损失最小化,利益最大化。
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前,“一带一路”域内已经有很多区域性的合作机制。刘永涛提醒,各方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工作中,要注意同已有合作机制相协调。
南京大学教授李滨:获取他国原料,向他国输出产品的合作方式不可取,直接投资他国,实行跨国生产方能互利共赢。临沧作为沿边开放主要通道,潜力无限
李滨介绍说,获取他国原料,向他国输出产品是19世纪末西方资本主义大国曾经走过的一条路,历史经验表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最终只能导致大国间对地缘政治的安全戒备,引发利益纠纷,滋长他国的民族主义情绪。
20世纪90年代,中美关系改善得益于美国在华的直接投资。李滨分析说,直接投资、跨国生产可以给投资地带去税收和就业,实现利益融合,可以有效遏制民族主义情绪,并传播全球化意识。因此,直接投资他国,实行跨国生产才是谋求长久合作之正道。
李滨欣喜地指出,临沧区位优势明显,与缅甸山水相连,是通往南亚、东南亚的陆上捷径。合肥和郑州都因位居交通要道取代了原省府,分别成为安徽省和河南省新的省会城市。李滨以此为例,鼓励临沧市抢抓机遇,充分激活发展潜力。
北京语言大学贾烈英教授:“一带一路”研究院和华文学院要做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别与区域研究和人才培养
贾烈英对新成立的“一带一路”研究院和华文学院抱有很高期待,他希望北京语言大学与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的联姻诞生的这对“双胞胎”能够茁壮成长,卓越有为。
贾烈英盘点了国内重点高校针对“一带一路”建设的一些做法,以供借鉴参考。
清华大学从2012年开始实施发展中国家研究博士生项目,每年招生6到10人,且每年所招语种都不一样,培养时间为四到六年,期间,学生要去相应的发展中国家不少于两年,还要去一个发达国家不少于半年。
另外,北京大学在今年秋季开设了“一带一路”系列课程,超过40多门,很大部分是小语种课程,一部分是关于周边国家的国情、文化等课程。北京外国语大学在今年1月成立了丝绸之路研究院。
贾烈英认为,在全国各家高校纷纷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之际,“一带一路”研究院和华文学院要整合北京语言大学和滇西科技师范学院的优质资源,立足临沧的区位优势,主要面向南亚东南亚做好国别与区域研究,并做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人才培养,坚持做细做特做优,携手突围南亚东南亚。
云南大学杨临宏教授:“一带一路”建设是一条法治之路,需要有法律风险和防范意识,需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临沧要用足用好新修订《立法法》的授权
杨临宏指出,人无利不早起,国与国的交往也如此,“一带一路”建设也正是要谋求参与国的最大利益。法律是平衡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是调节利益,化解纠纷最根本、最可靠、最有效的方法。 因此,“一带一路”建设也是一条法治之路。
法律遵循属地原则,对别国法律的不了解、一知半解或者误解都会产生法律风险。“一带一路”建设涉及的国家众多,各国的法律制度都各不相同。因此,我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要有法律风险和防范意识,走得出去,也要走得回来,根本上要通过准确掌握域内国家的法律来解决。
针对“一带一路”建设,杨临宏还提出了三条法治路径:第一,制定共建式的法律制度,域内国家联合制定,共同遵守;第二,制定分立式的法律制度,分别同域内国家“一对一”制定;第三,制定加入式法律,牵头制定公约式法律,欢迎支持国加入。
今年3月15日,全国人大修改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明确授权,凡是设区的市(如临沧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人民政府可以制定政府规章。杨临宏鼓励临沧市用足用好《立法法》授权,为“一带一路”建设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我是谁”?这是永恒的叩问,也永久地需要修正和完善。知解我是谁,期待临沧和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精彩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