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党委宣传部张玉超)自创建以来,临沧师专输出了一批批人才,为临沧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主要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对整个云南省的人才贡献也不可小觑。教高[2006]16号文件的出台,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估提出了新要求,即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正处在征求意见阶段,进一步明确了高校教育的使命。临沧市2010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突出提升“三个核心指标”,抓“三子”促“三化”,抓机遇、增投资,育产业、调结构,促开放、保增长。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更好地为临沧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2010年3月10日下午,学校邀请了云南大学刘博士莅临临沧师专举行讲座,帮助理清临沧师专在自身发展方面的一些疑惑,正确描绘未来人才培养蓝图。
根据教高[2006]16号文件,刘博士解析了教育部对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的新模式。评估一改过去行政检查的程式,成为专家帮助学校分析存在问题,正确决策,促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过程,是学校着眼自身发展而主动“寻医问药”的需要,而非掩盖问题,对专家耳目的敷衍过程。换言之,学校应该扮演好前去治病的病人,把病症全面地暴露给医生,这样才有利于疾病的治愈。高校数据采集平台的建立,从技术上让这种敷衍徒劳,高校数据采集平台上动态收集了高校运作过程的所有关键数据,直接反映了学校的发展状况。
临沧师专的发展定位是:师范性和高职性共同发展,最终建成一所综合性的本科大学。刘博士从六个方面解说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方向,对临沧师专突出高职性特征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要以内涵建设为核心,学校的一切工作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开展;第二,确立新型的高职人才观,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第三,消除“学科”概念,着力专业建设,以重点专业推动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建好专业群;第四,进行“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改革,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体现出教学过程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把实验、实训、实习作为三个关键环节抓好;第五,密切工学结合,推行订单培养,即根据行业企业所需培养人才,以任务为驱动,项目为导向,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培养。第六,逐步培养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教师的比例,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
刘博士对临沧师专上报至数据平台上的数据进行分析,帮助临沧师专分析了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刘博士的讲座深入浅出、生动形象,深受到场300多名教职工的好评。
作为人才输出的一方,临沧师专人在摸索、在前进,在各方的关心支持下,临沧师专有信心更好地发挥对临沧经济社会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