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香心甜未来明
临沧师专茶艺队——放梦园

王绍梅老师(中)与部分茶艺队员们
(校党委宣传部张玉超)恬笑优雅迎门,古韵民风盈室;古筝音韵欢耳,茗品香氲悦嗅。宾客来临,走近、走进临沧师专茶艺茶道实训室,在门口迎接的王绍梅老师,或一袭唐装,或一件旗袍,优雅微笑着迎接宾客到来,并把宾客引入室。室内,书法挂画,棕褐色古典茶品(具)展示柜,红木、根雕、藤编茶艺桌,成就一方清幽典雅的品茗环境。红色唐装、翠绿色傣族裙、红黑相间的佤族裙装扮着一张张青春富活力的面庞。她们仿王老师,恬静笑、优雅举,虽少一分成熟的韵,却多一份自信朝气的灵。她们向宾客问好,邀请其入座,将茶具轻灵舞于腕间,少时,便热茶氤氲香浸鼻。
她们是临沧师专茶艺队的同学们。农学系的王绍梅老师从茶学专业班中,选取热爱茶艺,有培养潜力的同学,组建茶艺队。同学们可以在茶艺队里提升专业技能,为学校、社会服务打基础。同时,一次次的学校、社会服务又成了他们检验、提升专业技能的绝好机会。他们的学习和实践相互促进,实现了良性互动循环。
2009年8月,王绍梅老师调入临沧师专,10月份,召集7个女生组建了临沧师专茶艺队,经发展壮大,目前茶艺队共22名女生,王老师正考虑着让男同学也“入伍”。
现年44岁的王老师,在茶学领域颇有建树,是临沧市的大家。她于1988年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现西南大学)食品学系茶学专业,进入临沧师专之前,她在临沧市农业学校从事茶学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同时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临沧市培训茶叶加工工、茶园栽培工、鉴定评茶员、茶艺师数千人次,还参与了多项省市科技项目的论证、评审、鉴定、验收。耕耘辛勤,收获也丰硕。2007年,她同时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全国中小学优秀班主任称号,并作为云南省获奖教师代表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奖,国务委员陈至立、时任教育部长周济与其亲切握手。另外,她还获得了云南省中等职业学校省级学科带头人、临沧地区九五农业工作先进个人、临沧地区优秀专业技术人才、临沧市市级学科带头人的表彰;她编导的《红茶茶艺》、《普洱茶茶艺》分别获得了“王子冠”杯茶艺大赛银奖、临沧市第一届校园青春风采大赛一等奖。
名师带徒上路。画上妆,穿上唐装,旗袍和傣、佤民族服装,2009年10月,在省级示范性高职高专评估专家组莅临学校期间,茶艺队首次成功亮相,它向专家组展示了茶学专业的实训成果。品闻热茶,同学们的成长尽在茶香中。
自此,在学校的支持下,王老师带着茶艺队蹒跚上路了。结合教学、实训展示、茶室仿真的多方面要求,经过设计改装,现在的茶艺茶道实训室既是同学们学习茶艺的好空间,又是同学们展艺、宾客品茶的清幽雅居。在购添茶艺队员的服饰上,王老师没有完全照搬照抄商业茶室的做法,她从学生的气质考虑,把旗袍的裙摆设计成小A摆,在端庄的基础上,去掉了旗袍的妩媚气,增加了可爱的青春味。
茶艺队共表现七套茶艺,傣族竹筒香茶、佤族烤茶、紫鹃茶、滇红茶、普洱生茶、普洱熟茶和绿茶。涵养于内,方能精致于形。作为茶艺表演者,要将对茶的感悟,融合多种艺术形式,把茶的寓意、精神象征、美的感受传递给品茶者。茶艺表演者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与茶韵有关,因而需要沉淀一种特有的气质。这样说来,茶艺表演者的手上功夫只是他们需要修炼的其中一项。学茶、悟茶、懂茶、广泛涉猎其他知识,是茶艺队员们进入茶艺队前后,甚至是毕生都要保持的一种学习习惯,常学常新、多学创新。
手上功夫是茶韵的载体之一,也是茶艺队员们的当务之急。组建之初,没有如今的茶艺茶道实训室,只在一间教室里摆着不多的几套茶艺表演器具,不能完全满足茶艺队员们的需求,她们就自己建立一个轮流练习秩序。练习,大多都是在课余进行的事情。课余,可以是放松享乐、休息代名词。而课余的练习,在那一遍一遍的重复中,自己会感到自己的笨拙,自己会对自己不满意,有时甚至自己会跟自己恼羞成怒。别人眼里,这种消磨时光的方式太枯燥,是自找苦吃。但付出了一次次耐心后,音乐里,逐渐不用刻意去记下一步的动作,渐渐娴熟起来,更多的精力可以放在修饰自己的神韵上。在这日积月累的进步中,恼羞烦躁慢慢被自己的气质所打动。这也就是她们更高层次的“放松享乐”吧——因积极锻造自己而充实快乐。技能提高了,竞争能力增强了,不断增强自己会被社会需要的自信,这种放松建立在了踏实的基础上,这也是每个向上阳光的人应该追求的放松,于自己有利,于别人有益。茶艺队员杨彦霞这样俏皮地解读自己的快乐:“我不是一个很细腻的女生,朋友说,练了茶艺后,我更有女人味了。听了,我觉得付出过的辛苦都是值得的,还要我再付出什么辛苦,我也都愿意。”
临沧师专有个不错的茶艺队,这个消息不胫而走,邀请也就纷至沓来。临沧师专茶艺队参与了临沧市对国防部、安全部高级官员的茶事服务,参与了临沧同乡会、招商引资大会、云南省财经工作会等临沧市大型会务、重大活动的茶事接待。临沧市的多家大中型企业也慕名而邀,借机,临沧师专茶艺队也为多家企业,在重大庆典活动上提供了茶事服务。王老师自豪地告诉笔者,外来邀请很多,待赴的邀请还有很多个。除了实践,同学们还有其他的重心。因此,王老师答应邀请的前提就是不打扰同学们的正常上课,基于考虑让每个茶艺队员都能得到最充分、最恰当的锻炼,王老师在安排组织赴邀队伍上很花心思。
步履总在蹒跚后才能稳实。从开始的陋室简具,到现在的雅室足皿,从开始的几个人,到现在的许多人。经过一小段曲折、一小阵慌乱,王老师可以在从容中做大做强茶艺队,尽管要挪用更多的休息时间是已知的,要挤占更多的精力是已知的,王老师在追索的是同学们更美好的未知的明天。一个个邀请是动力,也是宽慰,也类似一个倒逼机制,王老师深知:声名鹊起易,名流千古难。茶艺茶道实训室建起来了,崭新的茶艺桌、崭新的服饰,让茶艺队员们欣喜不已,就像儿时得到新书包、新文具盒的心情。最早入队的队员可以辅助王老师指导新队员了。接到学校的临时任务、收到外来的邀请,也有了一套应急处置预案、常规应对方案。茶艺队的发展步入稳实阶段。
话说名师出高徒。组建茶艺队的时间还不长,“徒儿”们还没有走出校门。没有完全的社会检验,就用“高徒”来称谓她们还有点为时过早。但就看看她们在重大场合中的表现吧,比茶香还要更容易被记忆的,是她们娴定温美的表现下难掩的青春热情,让同行感叹:长江后浪推前浪。这应该是“高徒”较优的雏形了吧。
茶艺队里,有茶香,有王老师和队员们春耕秋收的甜。在这里,承载着许多色彩斑斓的梦想;在这里,是携梦飞翔的起点;在这里,可以憧憬队员们的美好未来。

佤族烤茶茶艺剪影

傣族竹筒香茶茶艺剪影

紫鹃茶茶艺剪影

滇红茶艺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