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云南中医药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陈祖琨一行到校调研交流,双方围绕佤族医药研究、继续教育合作、专业人才培养等议题举行座谈。我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刘艳红出席座谈会并作总结讲话,党委委员、副校长梅英主持座谈会。

座谈会上,梅英简要介绍了学校办学的基本情况。陈祖琨介绍了云南中医药大学在民族医药研究与中医药技术推广应用等领域取得的显著成果。陈祖琨提出,双方可聚焦佤族医药传承创新,联合开展理论体系构建、药方收集整理等工作;在继续教育领域,可依托我校的跨境教育平台资源和云南中医药大学的专业优势,共同开发面向缅甸等南亚、东南亚国家的医药技能培训项目;在学科专业建设上,可探索中西医结合、信息技术与医药学交叉融合等新兴学科方向,开展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拓展合作办学空间。他强调,佤族医药作为民族文化瑰宝,虽缺乏系统性文字记载,但具有丰富的实践基础,双方合作既有助于完善其理论体系,又能为“健康云南”建设提供学术支撑。

刘艳红谈到,云南中医药大学在民族医药研究和继续教育方面的先进经验为学校提供了重要借鉴。针对未来合作方向,刘艳红表示,学校将积极与云南中医药大学携手,整合双方科研力量,开展有可行性的佤族医药系统研究,共同推进佤族药方收集、理论梳理和标准制定工作,助力民族医药文化传承创新;深化继续教育合作,依托学校跨境教育平台和对方专业优势,探索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医药技能培训项目开发,探索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融合、双证培养等新模式;同时尝试拓展专业建设合作,在大健康产业、老年服务、运动康复等领域开展学科交叉研究,争取实现专业联合申报与研究生联合培养,服务临沧地方中药种植、康养产业等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期间,双方参会人员围绕佤族医药标准制定、非学历教育转型发展、跨境人才联合培养等展开讨论。我校国际佤文化研究院负责人介绍了学校在佤族文化研究方面的学术积累;云南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负责人分享了该校在拓展大健康产业与民族文化领域非学历教育方面的经验。

座谈会前,陈祖琨一行先后到教师教育学院实训室、亚洲微电影学院实训室、边境地区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基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主题馆、澜沧江流域世居民族民间艺术传习馆、无人驾驶航空器实训室、生物技术与工程学院茶学专业实验实训室参观调研。
云南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负责人,临沧市中医院负责人,我校办公室(党委巡察办)、科学技术处、民族文化研究中心、国际佤文化研究院与职业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相关负责人参加上述活动。